中國時報【李萬吉】

上周看到某明星高中校長接受雜誌專訪的報導,文中提到該校因學測滿級分人數減少,錄取醫學系和台大的比例降低,校長就要承受許多來自家長和校友的質疑壓力。而他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學入學制度的設計,繁星推薦和申請入學比例過高,名額被其他學校學生搶走,對那些很會讀書的頂尖高中的學生非常不利。

類似的批判聲音其實很常聽見,儘管高中評鑑制度中包含了許多面向和指標,對一般民眾而言,把台大和醫學系的錄取率當做明星高中辦學的主要績效顯然簡單易懂。然而這代表的卻是「會讀書的人就該去讀台大,去當醫生(或律師、工程師)」的老舊價值觀。

其實我們的社會仍充滿著偏頗的教育價值觀。例如前些日子在報紙版面上看到這樣的標題:「超勵志,玉女歌手苦讀考上法官」。之所以勵志,是因為我們普遍覺得當歌手的難度或價值低於法官;若反過來「一位女法官努力成為歌手」,我們可能會佩服他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但不見得會以此作為激勵學生的範例;又如果一個很會讀書的孩子從小目標就要當歌手,他會得到多少支持肯定?

假設今天明星高中的台大醫學系錄取比例降低,是因為有更多學生找到自己真正的方向,選擇心中真正想讀的大學科系,而不是社會大眾所設定的第一志願,那才是值得稱許的事,也是學校應該努力的目標。

面對這種價值的偏頗,教育人員可以適時導正觀念,強調學校不該以單一升學指標來評判優劣,而應多方面提升,讓學生有更多探索的機會。如果辦學者也存著狹隘的潛在思維,只在意幾個數字的變化,學校的發展怎能寬廣?學生的方向如何適性多元?

(作者為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brettc3p7ny8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